時間:2025-07-01 15:08:00 | 來源: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 各單位:
《梅州市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5 —2027 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 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交通運輸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 年 6 月 28 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交通強國的重要論述精 神,認真落實《廣東省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 —2027 年)》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方位提升梅州交通互 聯互通水平和運輸服務能力,加快推進交通強市建設,為梅州蘇 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當好先行,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 2027 年,我市總體建成“西融、東進、北拓、南暢”的現 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融灣入海的綜合大通道更加便捷通暢,城 鄉交通一體化發展水平更加均衡協調,運輸服務更加舒適高效, 交通發展更加安全可靠。
——融灣入海的綜合大通道更加便捷通暢。高速公路網環射 相連密度更大,鐵路形成“米”字形網絡,航空運輸快速連接國 內外重點城市,梅州粵閩贛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夯 實,基本實現“1122”交通時空圈和“123”快貨物流圈。
——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水平更加均衡協調。高水平實現鄉 鎮、3A 級以上景區通三級路、行政村通雙車道。縣城、中心鎮、 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快速連接高速公路。
——運輸服務更加舒適高效。打造“二主九輔”鐵路主導型 客運樞紐體系,建成普惠城鎮鄉村、銜接高效的郵政快遞網絡, 物流持續降本增效,交通運輸組織一體化融合發展。
——交通發展更加安全可靠。交通運輸安全與風險管控體系更加完善,交通網絡韌性和應對各類重大風險的能力顯著提升, 重特大事故發生率持續下降,重要物資運輸更加安全可靠。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快捷的出省出市綜合運輸通道。
1.提升出省出市干線公路通行能力。推進潮州至南昌國家高 速公路平遠至武平段、大埔至平遠段規劃建設,爭取梅縣至永定 (上杭)、梅州至潮州高速等項目納入“十五五”建設計劃,加快 構建“二環十四射三加密”高速公路網。推進省際邊界干線公路 升級改造,加快國道 G206 平遠段、G205 蕉嶺段,省道 S223 蕉 嶺至梅縣段、S226 興寧段等項目建設,提高路網技術水平和通行 能力。
2.強化“融灣入海”交通互聯互通。全面建成汕梅(汕昆) 高速改擴建項目,推動大埔至豐順高速啟動建設,爭取五華至惠 東、五華至紫金高速等項目納入“省高網”規劃,謀劃濟廣高速 五華段、梅河高速等擴容改造,強化蘇區與灣區的快速連接。推 進錫坑、轉水、白渡、黃陂等互通立交規劃建設,增強高速公路 對周邊鄉鎮、產業園區等的輻射帶動。
3.加快建設高效便捷的鐵路網。全面建成瑞梅鐵路,加快武 平至梅州高鐵建設,爭取梅州至漳州高鐵納入上級規劃,開展廣 州經梅州至長三角高標準鐵路通道研究,暢通橫貫東西、連接南 北的高快速鐵路大通道。推動廣梅汕鐵路電氣化改造,加快推進 蕉嶺貨運鐵路、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等前期工作,建設便捷高 效的鐵路貨運通道。積極爭取開通中歐班列或集結中心,開通梅 州至汕頭港、廈門港等沿海港口班線。
4.拓展輻射國內外的航空航運網。推進梅縣機場遷建選址研 究,推動五華、大埔等通用機場前期工作,拓展加密梅縣機場通 往長三角、京津冀及東南亞等主要城市的航線航班。啟動韓江航 道擴能升級工程,推進汀江航道復航及韓江航道擴能上延工程前 期工作,規劃建設梅州港三河、高陂碼頭和留隍作業區。 5.探索布局低空交通運輸網絡。結合省級綜合飛行服務平臺 和市縣需求,研究推進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統籌低空基 礎設施網絡布局,按需推進無人機起降點建設。發展無人機城鄉 運輸及末端配送應用,推動無人機融入縣鎮村三級寄遞網絡體系。 加快無人機在交通疏導、應急指揮調度、養護巡查、路政巡查等 方面的推廣應用。
(二)建設廣覆蓋的城鄉交通網。
6.打造市縣和相鄰縣高快速交通網。完善梅州中心城區與縣 城及相鄰縣之間的公路網絡,推進毗鄰縣路網一體化規劃建設, 全面建成梅縣區東、西部快線,推進梅州城區外環路、五華縣城 環城路等過境公路規劃建設。加快省道 S223 梅縣至蕉嶺段、S242 興寧至梅縣段、S225 平遠至興寧段、S239 平遠至梅縣段等縣際 對接項目建設。
7.增強縣域普通國省干線服務能力。推進普通國省道低等級、 瓶頸路段提檔升級,推動國道 G235 大埔至豐順段、省道 S242 梅 南段等一批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實施國道 G205 蕉嶺段、省道 S242 程江段等一批國省道穿城鎮擁堵路段擴容提質,全面提升干 線公路通行能力。
8.提升縣城聯結重要節點的路網。改善縣城到高速公路出入 口、重點產業園區路段交通品質,推進國道 G205 梅縣段、省道 S333 龍坑段等項目建設;提升縣城與鎮(街)交通便利性,實施 國道 G205 廣福段、省道 S333 興寧崗背段等項目建設,實現省道 三級路“鎮鎮通”;推進省道 S225 至嶺南國防教育基地連接線等 一批旅游路產業路建設。
9.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村公路“八 大提升行動”,推進縣道低等級路改造、通行政村公路“單改雙”、 1000 人以上自然村通雙車道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和危舊橋梁 改造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雙車道覆蓋范圍,實現三級及以 上公路“鎮鎮通”、行政村通雙車道“村村通”。加大交通基礎設 施建設和管護以工代賑推廣力度。持續打造一批美麗農村路,實 現鎮(街)、典型村都有“美麗農村路”。
10.構建交旅融合旅游公路網。以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 為重點,謀劃實施長潭水庫環庫公路、大埔青溪旅游公路項目建 設,力爭 3A 級以上景區通達三級以上公路,加快構建“二環五 道”旅游公路網絡布局;從新(改)建綠道、觀景臺、服務區、停車區等路域環境入手,不斷完善公路休閑旅游功能,打造“快 進慢游暢行、文旅深度賦能”的交旅融合新格局。
11.建設特色公路服務區。以“助農興業”理念全面推進高 速公路服務區微改造,完成水車、橫陂、平遠、蕉嶺、北斗、棉 洋等高速公路特色服務區建設。謀劃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停車 區、收費站廣場等充換電設施建設。推進普通干線公路服務區、 停車區等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構建“人享其行”的客運服務體系。
12.建設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構建梅州“二主九輔”鐵路客運樞紐體系,推進梅州站、平遠站、蕉嶺站、雁 洋西站等綜合交通樞紐及梅州興寧站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加強多 種運輸方式的接入,打造客運換乘“零距離”。完善梅州國際陸港 貨運樞紐功能,推進梅州站、平遠站貨運樞紐站場等項目建設, 規劃建設梅州城區綜合物流園、縣城專業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 加快構建“兩主四輔”鐵路貨運樞紐布局。
13.提高綜合運輸服務水平。推動多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 加強鐵路、公路、民航與城市客運的協同銜接,提升城市公交對 高鐵、航空等樞紐場站的客流疏導。推進道路旅客運輸“一票式” 聯程聯運,大力推進公交優先發展戰略,落實老年人、中小學生 等群體免費(優惠)乘坐公交車政策。持續優化公交線路站點班 次,加強中心城區與工業園區、重點景區的銜接。
14.深化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優化客運樞紐站場功能 和布局,建設鎮村綜合運輸服務站,拓展客運站場旅游集散、商 貿服務、物流中轉等增值服務功能。深化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 范縣創建,推動全市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總體水平維持 5A 級。 建立健全網約車、共享單車、網約貨車等新業態治理體制機制, 有效引導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有序理性發展。
15.創新城鄉客運發展新模式。推進“互聯網+”交通運輸 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定制班車、網約公交、校園專線等,持續 鞏固建制村 100%通客車率。深化交通強國“交通與旅游融合發 展”試點成果轉化推廣,推動旅游客運服務擴大至 3A 級以上旅 游景區全覆蓋。打造省級客貨郵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和國家級客 貨郵融合發展服務品牌,加快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
(四)推進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16.進一步完善城鄉物流基礎設施。推進交通、郵政、快遞、 商貿、供銷、電商等城鄉物流資源融合和集約利用,加快縣鎮村 三級物流網絡節點建設,打造城鄉物流共配中心,構建以縣級物 流中心為核心、鄉鎮物流服務站為骨架、村級物流服務店為延伸 的三級物流網絡。創新高鐵快運、共同配送、農村客貨郵融合等 物流組織新模式,多方共建完善城鄉交通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實 現跨行業、跨部門的物流信息互聯共享。
17.深入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打通鐵路直達沿海港區、 重點園區、大型企業“最后一公里”,促進鐵水聯運、江海聯運發 展。推進中長距離和大宗貨物運輸向鐵路、水運、管道等運輸方 式轉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持續降低交通 物流全鏈條運行成本。鼓勵運輸企業與大型廠礦、園區之間深度 合作,引導企業向多式聯運業務拓展延伸。
18.推進交通與產業融合發展。依托機場、鐵路站場、公路 站場等樞紐,推動與城市、產業聚集融合發展,打造“站產城一 體化”高鐵新區、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等新業態。有序推動無人 機配送、游覽觀光和無人駕駛等應用。
(五)推動交通運輸綠色智慧發展。
19.推動交通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綠美鐵路、美麗公路和路 域環境整治,持續提升干線公路綠化建管養水平,打造綠美廣東 梅州交通樣板。推進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實現城市公交、 巡游出租車領域 100%電動化。推動交通與能源、水利等領域融 合發展,合理共建光伏發電、儲能和充電設施。推廣應用新能源中重型貨車,布局建設重點干線公路超充站、換電站、加氫站等 充換電設施,鼓勵發展零碳排放貨運車隊。
20.科技賦能推動智慧交通發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 新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深度融合,推進蕉嶺、五華智慧公路等項 目建設。依靠科技引領養護,不斷提高公路的服務水平、應急處 置、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公路數智化建設管理水平。 (六)強化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21.完善交通安全監管和應急保障體制機制。建立雙重預防 機制,壓實相關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持續開展交通基礎設施 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推動安全規章制度修訂,健全并嚴格落實安 全監管工作責任規范,推進安全監管工作系統化、規范化、精細 化。加強應急預案統一規劃、銜接協調,高質量完善交通運輸應 急預案體系。優化交通運輸應急管理協同聯動機制,構建完善應 急物資儲備體系。
22.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本質安全水平。深入推進平安百年品 質工程創建示范,引領推動工程質量持續提升。強化公路管養質 量監管,推進施工安全管理標準化,推進管養平臺質量安全監管 系統應用,推動平安工地建設全覆蓋。進一步提升造價管理水平, 合理確定、有效控制工程造價。
23.強化交通運輸安全與服務管理。落細落實重大節假日“三 十條”硬措施,全力做好路網保暢保通等重點工作。深化數據融 合應用,強化“兩客一危一重”車輛智能監管系統應用,推動道 路運輸安全智能監管標準化。深化危險品運輸電子運單全過程全 鏈條管理,優化新業態聯合監管機制。加強水路客運安全監管, 縱深推進規范水路客運船舶船岸靠泊問題整治。
24.加強公路養護管理與行政執法。建立重點管控的邊坡、 橋梁、隧道清單,積極推動應用自動化監測和預警新技術,提升 防災抗災能力。建立健全汛期公路災害天氣防御應對工作機制。 持續推進危舊橋隧改造、安全提升、災害防治、橋隧和邊坡監測 等專項工程。深化完善閩粵贛跨區域執法協作機制,加強交通行 政執法及跨區域聯合執法隊伍建設,推進執法全過程記錄(指揮 調度)系統應用。推進執法站所標準化升級改造,加強公路超限 不停車監測點管理維護,不斷提升執法效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市、縣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 發展工作機制,統籌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市級強化統籌協調、督 促落實,加強行業監管和技術指導。各縣(市、區)落實項目建 設主體責任,加大資金、用地等保障力度,制定縣級實施方案, 細化重點任務分工和年度工作安排,加強組織實施。
(二)強化要素保障。推動交通重點項目納入國家、省重大 項目清單,爭取由國家和省配置計劃指標,加強用地組件報批和 征遷協調等工作。推動重大項目列入國家和省級上位規劃統籌建 設,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專項資金和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 專項債券等資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重大項目合理融 資需求,鼓勵民營資本等參與我市交通項目建設。
(三)加強實施督導。狠抓綜合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合理制 定年度工作目標,明確關鍵環節時間節點、責任領導和責任人, 強力推進實施。2025—2027 年全市綜合交通全口徑(含鐵路、機 場)計劃完成投資約 360 億元。加強督導調研,強化并聯審批, 及時跟蹤建設進展,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四)做好宣傳推廣。加大新聞宣傳、政策宣貫和輿論引導 力度,加強交通運輸安全、文明、綠色、智慧發展等方面成效的 宣傳,講好梅州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故事,凝聚加快建設交通強 市的強大合力。